最新章节

书友吧

第1章 序言

李焕有

我和贾海修先生的相识,已有些年头了。每次相见,总会被他那调侃中不失风趣、酸俗中充满雅致、机智中有点使坏、插科打诨中又保有底线的大智慧所折服。在场的人为之捧腹,继而从心底生出一缕缕的敬佩。于是,有人借其名之谐音,调侃贾先生——贾害羞,真性情!

真性情,藏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

“母亲每天夜里纺线要纺到很晚,你睡了,她在纺,你睡了一觉,她还在纺。那忽高忽低的身影在你眼前晃荡,进入你的梦境,幻化成辛勤耕耘的老黄牛;那纺车声,在耳边回响,进入你的梦乡,幻化成抽丝不断的春蚕。”(《筑梦时空》)

“猪食馇好了,会倒进专用的黑塑料桶。母亲那瘦小的身板,掂起一桶猪食往外走,能不歇气地从灶火窑掂到两百多米外的猪圈。”(《筑梦时空》)

阅读贾海修先生的《清夜无尘》,眼眶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不是很爱动感情的人,但擦泪的纸巾如一朵朵小花散落我的书桌。母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温暖的字眼。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母亲最真实、最立体的画像。贾先生的笔下,母亲着墨颇多,其重彩处则为勤劳、无怨。“老黄牛”“春蚕”的比喻,是贾先生在儿时从伴着“嗡嗡”纺车声的睡梦中感悟出来的;是在“瘦小身板”“掂着一桶重重的猪食”“两百米不停歇”的“喂猪图”中感悟出来的……

慈母手中线,是贾先生人生前进的道路,母亲手中的棉线有多长,贾先生开疆扩土的路就有多长,因为那个时候,粗布衣是农村孩子的标配,远行都要换身新衣裳;慈母手中的猪食桶,是贾先生人生奋进的胆量,母亲手中的猪食有多重,贾先生面对艰难困苦的胆量就有多大,因为那个时候,猪是家里的摇钱树,钱是人的胆。正是如此,母亲的日夜辛苦,如打印机上点点滴滴的墨汁,凑成了完美形象,定格在贾先生逐渐长大的心灵屏幕上。

“一个好女人,幸福三代人。”在贾先生的文集里,这个哲理处处彰显。

“爹不是糊涂爹,妈也不是糊涂妈,二老做到了孝敬爷奶,尊重兄弟,呵护晚辈。”(《筑梦时空》)说的是父辈之德行。贾先生的品德自不必说,连自己的媳妇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好媳妇”。

在客香来请老人吃饭。

我问:“俩妈咋上来了?”

媳妇说:“累死啦!那个妈慢慢走上来,这个妈我搀着上来,把我的手抓得生疼!”媳妇举起左手,手背有红印。老人的手抓劲很大的。

客香来门口处有三个台阶,进门后是拐弯楼梯,有近二十个台阶。而俩妈,岳母轻微脑梗,走路颤巍巍的,扶墙拾级可上,老娘去年脑部手术后得拄拐行走,平路尚可,上楼梯确难。(《筑梦时空》)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在家族观念中,有“五服之内为亲”之说。“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称为“九族”。在贾先生的文集中,有大量的篇幅写到祖父、伯叔、弟兄、子侄的音容笑貌,体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与和睦。

“爹及二十多个叔婶姑,十几个祖母娘家人,还有五十多个孙子辈人,身穿白衣白裤白鞋,头戴白孝巾,一人一根柳树枝,枝身缠绕着剪烂的白纸条,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满院一片雪白,白得晃眼。”(《筑梦时空》)

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很多年之中,是合伙吃饭,粮食统一存放,钱财统一管理,人情往来统一安排,家务主厨统一协调。其中,大伯最能干,四叔性格倔强,五叔勤劳又厚道……能力、性格互补,才弹奏出雄壮且比较和谐的家庭进行曲。在这进行曲中有两个“乐章”始终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夜半时分,如果你步出窑洞,在太师椅院散步,你会发现,六家窑洞里都亮着那昏黄如豆的灯苗,在夜色中却显得那么明亮;六家窑洞里都会传出嗡嗡声,声响不大,在静寂的夜里却响彻夜空。这是大娘和婶子们在辛苦劳作。”(《筑梦时空》)

“爹的收音机分给四叔了,四叔知道爹晚上不听收音机睡不着,当场表示不要,又送给爹了。羊皮大衣分给五叔了,五叔却相中了爹的棉大衣,爹就跟五叔换。”(《筑梦时空》)

第一个乐章,表现的是贾家媳妇们深夜无眠,为一大家人遮风御寒;第二个乐章,彰显的是贾家弟兄们和睦相处。农村的弟兄“分家”,大都闹得乌烟瘴气,甚至有的媳妇寻死觅活。贾家的“分家”,让你感受的是“暖暖春意”。有人说,家庭中兄弟间的矛盾,都是媳妇们闹的。我不苟同。我认为还是男人们心里有“小九九”,有“弯弯绕”。在那物质匮乏、娶媳妇还要求“三转(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收音机)”的年代,一台收音机送给兄长,老四媳妇心里没有怨言?新棉大衣换成旧皮袄,母亲心里会舒坦?我的看法在贾先生的《筑梦时空》中得以印证,贾先生还提出了家庭和睦的心得:作为男人,应该主导大局;作为女人,应该扶持大局。如此的家庭氛围,在贾先生的内心深处刻下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贾家家风。“太师椅院”是这种良好家风的形成地,然后把这种良好家风带到了村里,带到了偃师,带到了洛阳……

阅读《清夜无尘》,感受到的是“贾家”的家长里短,思考的则是贾先生的写作动机。在抽丝剥茧、由表及里的思索之后,脑海中跳出了一个字——“孝”。

《礼记·祭义》篇中,曾子把“孝”分为三个等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第一等的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是不使双亲声名受辱,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双亲。曾子随即对“尊亲”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揭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我们用这样的骨肉在世间生活,怎么敢不谨慎?生活起居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国君不尽心,是不孝;任官办事不严肃认真,是不孝;对朋友不守信用,是不孝;上战场杀敌不勇敢,是不孝。以上五方面不能做到,灾难就会降及双亲,怎么敢不谨慎啊!”

显然,贾先生追求“孝”,且是君子之“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很欣赏“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的这首思乡之作。人生无奈,总要“山一程,水一程”地奔波;事业无情,总要“风一更,雪一更”地昂头面对。但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贾先生文章所及,绝大多数没有离开童年生活过的土地——偃师市邙岭镇的牙庄村。他的小说《玉色瑗姿》,大背景是牙庄;散文集《抱朴守拙》《落英缤纷》,故事的发生地,还是牙庄。乡愁,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乡愁,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砥砺前行的动力……乡愁,是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乡愁,是村边的那道沟;乡愁,是儿时教育过自己的那位大爷;乡愁,是负重拉车、累得汗流浃背才上得去的那个土坡……

有的文学评论家感叹,这些年涌现的优秀作品中,描写乡村的居多,描写城市的少之又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作家,人生之路走得相对艰难些,对生他养他的乡村、土地的感情会更深刻一些。文学作品,有感而发,如鲠在喉,吐出来的都是夹杂着血和泪的“干货”。

“干货”,没有人不喜欢!贾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干货”,尤其是“乡愁”的“干货”。

作者有一篇散文《我的乡愁》开篇就写道:“眨眼已届知天命之年,我的最大变化是,每到周末总想回趟老家,为什么要回老家,还真没有仔细想过。”“没有仔细想过”是假,牵挂老家的亲人是真,思念儿时的玩伴是真,看看家乡的变化是真,回味儿时的心酸和美好是真。

这种“真”,作者在该书中做了回应:

借此,希望能够描述一个家庭的芸芸众生,能够反映那个艰难困苦时代,能够如实记录我们那段乡愁,以及我的祖父辈、父辈、兄弟辈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拼搏和汗水。

厚厚的书稿阅读,占据了好长一段时光。办公室里,工作之余抓紧品味;家中的书房里,窗外的月光和我共同欣赏……

有一次,在饭店吃饭,酒足菜饱之后,主家喊道:“来份糊涂面。”在洛阳,酒桌有风俗,没有面,不算饭。散场前,都要上份糊涂面,暖暖胃,醒醒酒,好一路平安回家。当我听到“糊涂面”的时候,心里突然一震,有了!贾先生的散文集不就是文学大餐中的“糊涂面”吗?糊涂面,粗看,没有青菜肥肉,也没有面汤分明;细品,入口汤厚面软,回味无穷。不经意间,还能嚼到一块满口流香的肉糜。

贾先生的文章,生活纪实较多。如果仅仅是流水账般地罗列生活,那是没有读者的。之所以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就在于他的“糊涂面”里有耐人咀嚼且留香于口的“肉糜”。

打麦场到我们家的高度落差有二百多米,正好处在垂直的位置。从我们家院向麦场望去,犹如你在泰山脚下眺望玉皇顶,可望而不可即。大门到贾有贵伯家门口,是一段有两个弯的陡坡,约二百米。从有贵伯到贾乃宣哥家门口,有拐一个弯的陡坡;之后是一段三百米长的稍微平坦的坡路,到了贾七哥家门口要右拐掉头,再走一百米平路,便开始上更陡的坡,路过贾敬叔家门口,才终于到达山顶开阔地,这里是第七、八、九、十生产队的打麦场。

这是一长段名副其实的崎岖之路,更是一长段为温饱、为生存的拼搏之路。(《筑梦时空》)

九弯十八坡,坡坡汗水泼。前面大段的文字叙述门前之路的情状,一坡连着一坡,说明上坡艰难而已。如果叙述到此停止,那是小学生作文的水平。贾先生的“肉糜”适时出现,这条“崎岖之路”是“拼搏之路”,更是我们风雨人生的必经之路。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为之一振,钦佩贾先生的艺术匠心。

相信,这碗面,还会越存越香。试想,五十年、一百年之后,研究乡村民俗的学者,探究乡村家族文化的士人,见到贾先生的文章,会如今天的我们看到含嘉仓里的粮食,兴奋、感恩。昔日的劳作成了历史,历史需要记录才能传承后世。贾先生在做一件功在后世的大事,是今日生活记事之徐霞客,是民风民俗记忆之费孝通……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作为兼职的文学大家,贾先生渴望如此的意境,渴望如此的清静,渴望如此的悠闲,渴望如此的浪漫。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贾先生,在单位繁务压身,在家庭角色多重。他用超强的协调能力,处理分内重荷之余,静坐月夜,滤去尘嚣,与心灵对话,与文字交谈,身边也许还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我深深地敬佩之!

己亥年仲夏于洛阳理工学院绿园

(李焕有,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上架时间:2020-07-22 18:54:28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