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2评论

第1章

三轮车的“突突”声刚熄灭,辛怀玉就跳了下去。

转过身吃力的把肚囊囊的行李拖到地下,又从兜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三轮车司机。司机愉快悠长的一声“好嘞”,脚下发力,重又发动了三轮车,一个急转弯,“突突突”一溜烟远去了。

车子离去时掀起一片尘土。辛怀玉边躲闪边用手搧了搧扑上来的尘土,这才抬头往学校的门口看去。

简陋的大门只有两个用砖垒起的门垛,外面贴了瓷砖,看上去光净些。两扇用钢管和钢筋焊成的大门没有上漆,锈迹斑斑。大门中间开着一扇小门。因为经常有人进出,被摸得光溜溜的。门垛太瘦,大门太宽,大门一晃,仿佛门垛就要被揪塌似的。靠右手的门垛上面挂了个白底黑字的木头横匾,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学校的名称:

BT市南海中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人口高峰的原因,学校突然变得紧张了。BT市政府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新建了十几所中学,其中就有南海中学。

南海中学始建于1978年夏,1978年冬正式招生。从建设时间可以看出学校不大。总共占地12亩,7栋平房做教室和办公室,1栋小二楼做实验室,教室前面有一个不足200米跑道的操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总共十二个班。这么小的一所学校,鼎盛时学生达1100多,学校只得压缩老师的办公室和实验室,腾出来做教室。

南海中学之所以叫南海中学是因为学校建在了素有“塞外西湖”之称的南海湖畔。

说起南海湖不得不多说几句。

南海湖现在叫BT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前叫南海子,又叫小河套。是个土名字。虽土,却涵盖了其成因和历史。

黄河流经包头段东河区二里半段区时形成了一个向内的水湾子。清末民初,水湾子与黄河是相通的,从黄河上游西宁、兰州、银川、后套等地经水路用船筏下运的皮毛、药材、粮食、盐碱、特产等货物运到水湾子里,在水湾子里修建的码头上做买卖。水湾子成了包头最早的水旱码头。

史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河大改道,原来设在萨拉齐厅毛岱村的黄河官渡口岸被水冲废,经清廷谕旨钦定,包头南海子黄河码头成为当时绥远境内唯一的新的官渡口岸。此时,不仅从黄河上游下运货物的船筏绝大部分在南海子码头停泊卸货,就连黄河南面的伊克昭和陕西榆林地区的货物,也大都在南海子码头中转。至此,包头才逐渐成为河套地区与土默特平原蒙汉交易中心,黄河中上游水运枢纽,“西北重镇”,“水旱码头”。

后来黄河南移,水湾子与黄河断开,加上旱路的通达,码头逐渐废弃,变成了一片孤水。当地人称南海子。海子即湖的意思,南是因为海子位处BT市东河区最南端。也有人称小河套。河套全称黄河河套,指NMG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因黄河流经这一地区时形成了一个大弯曲,故名。黄河到了二里半,只绕了个小弯子,所以叫小河套。里面多有黄河鲤鱼生长,长年有人在湖面上打鱼。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这些自不必说,本世纪初,国家重视生态保护,正式成立了BT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今的南海湖,水草丰满,各种珍禽异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自由飞翔。南海湿地景区成了真正的“塞外西湖”。

南海中学因为毗邻湿地景区被称为花园里的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更愿意称为花园旁的学校。

辛怀玉分配到南海中学是1988年,其时学校已建校10年。这10年间学校并没有多少变化。操场是土操场,操场与教室之间的小广场是土广场,教室之间除了种花草树木的花栏外也全是土地。只有通往各个教室和办公室铺了红砖,形成一条条狭长的甬道。每次升旗仪式时老师和学生全都站在土窝子里,稍一动就会扬起一片尘土。尘埃钻进老师和学生的鼻子里,嗓子眼儿里,弄得一片咳嗽声。操场上做操和上体育课就更不用说了。学生在前面跑,荡起的尘土在后面追。

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辛怀玉的心情。

相反,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辛怀玉来说,心里反倒有种神圣的敬畏。辛怀玉怀揣着做好中国基础教育的梦想读完了大学,来到了学校,一切还没有开始呢。

辛怀玉是幸运的。1984年,高中毕业的辛怀玉顺利的考上了NMG师范大学。辛怀玉的志向本来不是内蒙的学校,可惜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英语差,拖了后腿,没能到省外的院校读书。不过辛怀玉很快从沮丧中走了出来,毕竟那个年代,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呢。到了内师大,辛怀玉突然觉得上天是如此眷顾他,把他送进了那么符合他志向和抱负的院校和专业。遥想着四年后他将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台下几十双渴望的眼睛盯着他。那是多么令人心醉的职业啊。想到这些,辛怀玉常偷偷的乐。

那时学校流行一句话,说什么“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辛怀玉认为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辛怀玉立志做老师不是没有缘由,从小生活在山里,辛怀玉深深体会到山里孩子对学校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可山里穷,好多孩子不能受到完整的教育,更别说良好了。他辛怀玉能走出来,父母不知道费了多少辛苦。从那时起辛怀玉就有了通过教育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的志向。所以大学四年里辛怀玉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以天之骄子自居,以上帝的宠儿自娱,而是一头钻进图书馆,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课堂上辛怀玉永远是最专注最认真的一个。大二时辛怀玉成立了马列原著读书小组,很快得到了系书记的赏识和支持。大三时辛怀玉受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重演论”的影响,奋力钻研教育重演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从柯林武德到皮亚杰,痴迷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但越到后来,涉及的东西越多,越庞杂,初还可见端倪,再钻研下去,坚奥精深,已不是辛怀玉所能胜任的了。辛怀玉为此很是苦恼了一阵子。他知道是英语把他害了。可这愈发坚定了辛怀玉的信念。虽是愈挫愈勇,辛怀玉还是务实的意识到再在“重演论”里努力自己也创建不出一套中国基础教育的“重演论”体系。从此,辛怀玉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身体力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深深打动了他。从那以后,辛怀玉下了回到家乡教书的决心。

就在这时,一个城里长大的女孩打动了辛怀玉。辛怀玉像追求知识般开始苦苦追求城里的女孩。城里女孩仰慕辛怀玉的智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谁曾想有一天晚上女孩约辛怀玉出去看电影,多嘴的辛怀玉偏要问女孩想吃点什么,女孩随口说“火炬”。辛怀玉跑出去买了两根“火炬”雪糕,却被下面的蛋皮卷困扰住了。拿在手上只咬了一口就不会吃了,尤其下面像牛皮纸的蛋卷完全把辛怀玉搞蒙了。女孩鄙夷的看着连雪糕也不会吃的辛怀玉,出了影院就提出分手。

辛怀玉的城市爱情结束的太突然,突然的猝不及防,以至于过了半个多月屈辱的哀伤才慢慢发酵出来。受失恋的折磨,沉沦了半年,辛怀玉的精神才逐渐恢复过来。从那以后,回乡的决心更加坚定。

可是临到毕业分配辛怀玉变了主意。

这也怪不得辛怀玉。城市爱情受伤后辛怀玉陷入了留城与回乡的矛盾之中。当初下定决心回乡搞教育现在看来更多是赌气。静下心来的辛怀玉似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城市对农村的鄙夷。

辛怀玉仅仅因为不知道“火炬”雪糕下面像牛皮纸的蛋卷能不能吃就被女孩子抛弃了的事实像一把尖刀插在他心上。再说父母千辛万苦把他供养出来,是让他进城光宗耀祖的,不是让他回乡搞什么教育的。辛怀玉早先的志向在城市的诱惑和父母的期望中渐渐迷失。等到毕业分配时辛怀玉的志向已完全变成了留城。

曾经在同学和老师中间多次表达过要回到乡里振兴乡村教育的辛怀玉陷入了尴尬。幸好系主任一向对辛怀玉好,系书记因为马列原著读书小组的缘故也很赏识辛怀玉。当辛怀玉嗫喏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系主任和系书记犹豫也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毕业分配让同学们看穿了辛怀玉,有冷嘲的,有热讽的。好像从前的辛怀玉全是伪装,好像他们全都被辛怀玉的伪装蒙蔽。辛怀玉却坦然得跟没事似的,高高兴兴拿了派遣证离开了学校。

辛怀玉内心不是没有愧疚。辛怀玉愧疚的不是志向动摇,而是曾经夸下的海口。不过辛怀玉还是觉得自己当初说要回乡时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只不过后来情势变了,他的志向才发生了改变。那些没有留到城里的同学冷嘲热讽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才傻呢,开始羡慕辛怀玉的城府。其实这真的是冤枉了辛怀玉。辛怀玉做事大多从本心出发,看准了就做,而且表现出真诚,做起来更是全力以赴,十分投入。辛怀玉心性很少弄假,干什么就是干什么,干不下去就终止,心里很少装着别人,更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这么说来,辛怀玉其实是个内心干净、单纯的人。从西方的教育理论转向中国的教育实践,从立志回到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到留在城里,辛怀玉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这样的。而且每次重大的转变辛怀玉都表现得坦然自信,没有半点自责和不安,好像走路走到转弯处自然随弯而转似的。有时候辛怀玉会想起大学时代抛弃他的女孩,内心还是会起波澜,虽说是死水微澜吧,多少也有感激的成份在里面。要不是女孩子抛弃他,他可能真的会回到乡村。辛怀玉对城市乡村的界线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明显,说白了,城市便城市,乡村便乡村,反正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往多了说,离开农村才四年,对农村的感情还在。但毕竟城市是另一种人生,要说对城市有反感,那不是有病嘛。辛怀玉内心里对女孩子怀有感激只是因为女孩子的抛弃刺伤了他的自尊,让他生出了城市有甚了,俺是不想留在城市,想留俺定能留下的反抗。反抗最终让辛怀玉选择了留在城市。这是辛怀玉对抛弃他的女孩子仅有的一点点埋怨,剩下的伤心就全装自己兜里了。由此也能看出辛怀玉确实不像同学们所想象的有多深的城府。

反正辛怀玉就是这么个人。

版权:起点中文网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