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61评论

第1章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的书(或者也与生活相关),但这并不是一本职场教科书。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这恐怕是一本这样的书:你问我很多有关职场(与人相处)的困惑,我会告诉你我的看法,但我的看法并不代表着正确答案,而是我思考问题的逻辑,供你参考,希望你有所得。

写这篇序言的前几天,我一个17岁的弟弟问我:“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他:“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

我:“那就找一件事情,现在开始做下去。”

他:“要不,你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我:“……”

不要以为17岁的人的问题很难回答,其实,有些37岁的人的问题更难回答。

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刘同,你一直在大城市,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有什么事情是挣钱多,又不要花太多时间的?提点提点我。”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新的机会,但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极大的不了解。我想一个真正通过努力而获得过回报的人,无论如何是问不出这种问题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无法重复,无法复制。就像中了一次彩票之后,你就想着要把未来都押在买彩票上,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也会被毁掉。

进入职场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我究竟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他进入职场之后,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去问自己:“我好辛苦,这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我?”

说到底,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一个人,很大程度是由一个人的性格与特长所决定的。如果要靠反复投身新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是否适合,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同龄人工作一两年之后,不停地换岗、跳槽。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但几次之后,你发现,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

你知道自己穿哪100件衣服不好看,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很好看”。

以前,家里有个冰箱,制冷系统老坏,反复修了好多次。我们商量是不是要换一个新的。后来,来了个师傅,一检测,发现冰箱的电压偏低,因为电压长期偏低才导致制冷系统一直出问题。

很多职场上的问题看起来跟冰箱一样,虽然制冷坏了修制冷,保鲜坏了修保鲜,都能起到短暂的效果,但根本问题可能出现在电压上,不解决根本问题,这台冰箱制冷还是会坏,无论如何算不上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好冰箱。

正因为如此,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与一个人的年龄无关,37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17岁的人强。

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理解“工作”与“职业”的。

有几类人分不清楚“工作”与“职业”的区别。

比如,有些人大学毕业那年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要工作了,于是拿着简历不知道该给谁,把“找到一份工作”当成目的。

又如,有些人觉得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很好了。

再如,有人觉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职、加薪,所以不能升职、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

还有人觉得工作就是要环境好、老板好、同事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以上的判断从某个层面来说并没有错,但他们忘记了另一个词——“职业”。

我们进入职场,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要确定一个职业?

说白了,如果一份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养活此刻的你。但是,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职业的标准去选择的话,那么它能养活未来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谓“职业的参考标准”有很多。比如,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即使离开现在这家公司,未来是不是也依然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为这个行业当中什么样子的人?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紧紧围绕着某一个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当有人问我有关于他们工作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花了多久才决定去做这份工作的?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头十年关于职业的选择,我把它总结为“323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你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人参加工作需要满十年,而是指你对于职场的思考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3232”是从我大二的时候开始的。第一阶段的三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从大二到大四,我花了三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的两年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后来,我花了两年时间从湖南电视台的实习生做起,毕业之后正式进入媒体行业。

第三阶段的三年是全身心地投入一个职业的时间。之前五年让我明确了传媒这个行业值得自己去奋斗。在这个行业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职场榜样,所以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改变我的目标。这三年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告诉自己不要被工资影响,不要被辛苦影响,不要被人际关系影响,因为我已经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辈子都会待在这个行业中,所以眼前的障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经验,能脚踏实地在这个行业里扎根。

第四个阶段的两年,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积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如果每个人的职业都有“3232”的过程,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在过程中解决了。十年听起来很长,但经过这十年的任何人,都不会再为职场困惑了。即使有疑问,也能用明确的方法去解决。

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四十而立”,都需要“3232”。这是每个职场人都必须历经的过程,只是被简单地总结成了四个数字。这四个数字具体每个阶段多少年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这四个数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试试能不能胜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总结、调整为下一步做规划”的四个阶段。

很多在职场有所成绩的人,也许并不知道“3232”的意思,但对比他们的职场经历,基本上都经过了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

如果你参加工作的时间单位叫作“工龄”,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职龄”。如果你的“职龄”从高中开始,那你进入职场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快。相反地,即使你到了四十岁,如果内心并没有“职龄”这个意识,你依然会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复兜兜转转,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这本书里所有目录里出现的问题都是这些年我在工作中遇到,或是有人问我的问题。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工作当中的所思所想,它们不代表着“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尽量让它们有理有据,能让此刻阅读的你“不那么焦虑”。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职场历程,我发现职场最大的难题不是老板坏、同事讨厌、工资低、加班时间长,这些都能随着你的成长而有不同的理解,职场真正的难题是“莫名的焦虑”。所以,解决焦虑,让自己心无旁骛,便能更坦然地面对未来。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很好奇那为什么书名不叫“职场3232”,或叫“人生最重要的那十年”,而要叫“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有人说:“我在不喜欢的城市上不喜欢的学校、读不喜欢的专业、身边好多不喜欢的人、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租着便宜但不喜欢的房子,还有不喜欢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自己是求职候鸟群中的一只候鸟,努力让自己跟得上迁徙的时刻,一刻不停地往前飞,在人群之中才有安全感,可一个人回到家,又忍不住问自己: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害怕自己看起来是避寒候鸟中的一只,实际上我早已迷途。

我脑子里总有一个画面:一只鸟不知疲倦地飞着,以为前方有鸟群等着自己,以为前方就是南方,但某个闪失时早已迷途。

如果这本书里,哪怕只有一个问题的回答能让你有所感悟,调整了一点点飞行的角度,那这本书就有意义。

刘同

2018年5月28日

品牌:水木双清
上架时间:2019-02-26 00:00:05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水木双清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