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收获好人缘,你需要了解人性》:“无效”的批评

批评是一种危险的导火索——一种会引爆自尊的火药库的导火索。这种爆炸,有时会置人于死地。的确有这样的例子:胡特将军受到人们的批评之后,又不被允许带兵去法国,这对他的自尊造成沉重的打击,几乎缩短了他的寿命。苛刻的批评使敏感的哈代——一位英国文坛上优秀的小说家——永远失去了执笔写作的勇气。

1931年5月7日,纽约市民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事件!被抓捕对象是个烟酒不沾的罪犯,人称“双枪”克劳雷。他被包围在西末街他情人的公寓里。

150名警察将这座公寓的顶层围得密不透风。他们在房顶凿出一个洞,试图用催泪毒气迫使克劳雷出来自首。附近的建筑物上都架起了机枪严阵以待,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峙之后,刺耳的子弹声打破了这个小区原本的静谧。克劳雷躲在一张堆满杂物的椅子后面,手握短枪向警察们还击。纽约成千上万的市民站在公寓的附近观看这一幕,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克劳雷最终还是被捕了,一个叫罗马南的警官说:“克劳雷是纽约治安史上最危险的一个罪犯。他杀人如麻,应该被处以死刑!”

然而,克劳雷对自己是如何判定的呢?当警察围攻他藏身的公寓时,克劳雷写了一封公开信,因受伤流血,那封信上留下了他的斑斑血迹!信中写道:“在我的衣服里面有一颗疲惫的心——它是一颗仁慈的、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此事发生前不久,克劳雷驾车行驶在长岛的一条公路上,跟身边的女伴调情。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警察,来到他已停靠在路边的汽车旁,说:“先生,请出示一下你的驾驶证。”

克劳雷二话不说便拔出手枪,朝着那名警察连开数枪,警察当场倒地身亡。随后克劳雷从汽车中跳出来,夺过警察的手枪朝着他的尸体又补了一枪。这就是克劳雷所说的:“在我的衣服里面有一颗疲惫的心——它是一颗仁慈的、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克劳雷被判处死刑。在他走进受刑室时,人们认为他会说:“这是我作恶的下场。”事实上,他却说:“我是为了保护自己才这样做。”

克劳雷恶行累累被绳之以法后却没有丝毫忏悔的意思。

这是罪犯中常有的一种心态吗?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再看看下面这段话:

“我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人们,让他们生活得幸福愉悦,过上舒服的日子,而我,得到的只有侮辱,成了一个逃犯。”

这是卡邦所说的话。作为美国第一公敌,他在芝加哥一带为非作歹,是个作恶多端的匪首。可他却认为自己是个对人们有益的人——一个未受表彰而被误会的人。

休士在纽约遭枪击之前也有过这样的表示。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他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事实上,他是个罪大恶极的歹徒。

我曾经与星星监狱的负责人华赖·劳斯有过一次很有趣的通信。在信中,他告诉我:“在星星监狱,很少有犯人承认自己是个坏人,他们具有与一般人相同的习性,他们坚执己见。他们会对你说,自己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或是接连开枪伤害他人,甚至会为自己反社会的行为做辩护。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被囚禁。”

这样看来卡邦、“双枪”克劳雷、休士和监狱中的暴徒们都具有死不悔改、从不将责任归咎于自身的特质。那么,你我所接触的身边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已故的华纳梅格有一次公开承认:“早在30年前我就明白,责备他人是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就算我不埋怨上帝未将智能平均分配,也对克制自己的缺点深感吃力。”

华纳梅格很早就懂得这一点,而我却是在这个世间度过了漫长的30多个春秋后才幡然醒悟: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为任何一件错事而做自我批评,不管错到什么程度。

批评是毫无用处的,批评只会使人极力为自己辩解。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从而激起他对对方的反抗。因此唠叨埋怨的父母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喋喋不休的妻子只会令丈夫厌恶,怒斥喝骂的老板得不到好员工。

在德国军队里,士兵们在做错某件事后,不允许立即申诉。即使晚上休息,他们也必须怀着满腹牢骚睡觉。假使他们即刻申诉,便会受到处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好像也需要这样一个规矩来阻止那些喋喋不休地从鸡蛋里挑骨头的讨厌家伙。

在美国历史上,“无效”批评的例子随处可见。罗斯福和塔夫特总统之间曾有一场著名的争论。这场争论使美国共和党内部分裂,从而使威尔逊入主白宫,进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留下了光辉的事迹,并由此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趋势。

1909年,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卸任,高高兴兴地去非洲狩猎狮子去了。塔夫特成为第27届美国总统。但是当罗斯福从非洲狩猎狮子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国家的情形发生了改变。罗斯福指责塔夫特顽固守旧,并脱离共和党,组织了“勃尔摩斯党”再次参选总统。这一举动差点使共和党走向毁灭。在那次选举上,塔夫特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两个州的支持,此次事件成为共和党最大的败笔。

罗斯福对塔夫特的所有批评,并没有使塔夫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反而使塔夫特极力为自己辩解。当时塔夫特眼含热泪说:“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才能与以往有所不同。”或许当年的罗斯福总统一开始就不应该认为自己对塔夫特的指责会收到任何成效。

还有人记得铁泡脱—顿姆的煤油舞弊案吗?它使舆论怨愤了好几年,轰动了全美!

当时,美国的内政部长哈尔信脱·福尔受哈丁总统指示,负责政府在埃尔克山的铁泡脱油田保留地出租一事。那块油田是政府给未来海军用油预备的保留地。

福尔没有公开招标,他把这份利润丰厚的合约直接给了他的朋友图海尼。作为回报,图海尼把自称是“债款”的十万美金交给了福尔部长。福尔以高压手段命令美国海军进驻那些地区,赶走其他竞争者,原因是他们邻近的油井分散了埃尔克山的财富。保留地上的竞争者们怀恨在心,揭发了这桩一亿美金的舞弊案。事情被揭发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此事影响之恶劣,几乎令哈丁总统下台,共和党也几乎垮台,而福尔也不可避免地被判下狱。

福尔遭到了整个国家的民众的斥责,但是他的家人认为他错了吗?不,一点也不!

几年之后胡佛在一次公共演讲中暗示,哈丁总统的死是由于神经受刺激和心理上的忧虑,因为一个朋友出卖了他。当时福尔的妻子也在座,听到这番话后激动地从座椅上跳了起来。她失声痛哭,紧握双拳大喊道:“天哪,你说哈丁是被福尔出卖的?不可能,我的丈夫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人!就算给他一屋子的黄金,也不能诱惑他做坏事。他是被别人欺骗,才走上刑场的。”

没有人会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所犯的错误。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只会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是人类的共性。所以当你明天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就想想卡邦、克劳雷和福尔这些人吧。

批评就如同饲养的鸽子,永远会飞回主人的家。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我们要矫正或责怪的人,他们为了替自己辩解,会反过来责怪我们。就连一向温和的塔夫特也说:“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才能与以往有所不同。”

我年轻的时候,很想出名。我曾经给美国文坛极富盛名的作家泰维斯写过一封信,当时我准备给一家杂志社写些有关文坛作家的文章,因此我恳请泰维斯告诉我一些有关他写作的方法。

几个星期后,我收到一封信,信上注明:“信系口述,未经重读。”注意到这两句话之后我有点不满,想必写这封信的人一定是个忙于繁重事务的大人物,而我却十分清闲。可是我急于引起大作家的注意,在写了一封简短回信之后,在后面也加上了这句话。

泰维斯不屑于再给我回信了,只是把我的信退回,信封上还潦草地写着几个字:“态度之不恭无以复加。”

显然,我做错了,或许这是我应得的斥责。然而,人性使然,这让我心怀怨恨。甚至十年之后我听到泰维斯去世的消息,仍然痛恨他,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不愿意承认他那时带给我的难堪的伤痛。

如果你明天想要激起一股愤恨,让人痛恨你十年直至死去,便可以使用肆意攻击他人的办法。

正如强森博士所说:“上帝在末日之前,也未必打算审判人!”

你我又为什么要批评他人呢?

为你推荐
大医·日出篇(全两册)
会员

《大医·日出篇》是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大医·破晓篇》续作。自强不屈,力从地起,这是医者寻觅救国之法的渐悟心路。大医若史,以救人之仁术,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进入民国之后,大时代的浪潮非但未曾平伏,反而日渐波涛汹涌。二次革命、五省大旱、关东大地震、淞沪会战,一次又一次把方三响、孙希和姚英子等红会医生抛至风口浪,磨砺其技术,锤炼其心志。随着抗战爆发,中国陷入至暗时刻,三个人原本迷茫的前路,在痛苦与抗争中陡然变得清晰起来。如何真正拯救四万万同胞的生命?这无数医者为之寻觅多年的答案,即将喷薄而出。“扫却当途荆棘刺,三人约议再和同。”三人坎坷而光荣的一生,终将迎来一轮红日,照拂在中华大地每一个人的身上。

马伯庸 7249读过
帖木儿之后:1405年以来的全球帝国史

1405年,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去世。这不仅造成了帖木儿帝国的崩溃,自成吉思汗以来,草原帝国主导整个欧亚大陆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全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的兴起”——这些名词构成了人们解读近现代全球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但在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看来,世界历史的重心是欧亚大陆而非海洋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世界来说,1405年才是多元化的全球现代历史的开端。帖木儿霸业的溃败,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与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欧洲在数百年里都感受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巨大压力。这种漫长的动态均势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欧亚革命”的来临……这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由来的历史巨著,跳出欧洲视角,全方位俯瞰了1405年以来的世界舞台,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得这600年的世界历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

取一舍九
会员

为什么企业经营者容易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如何洞察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本质?企业的钱主要花在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和宏观环境的成熟,机会主义、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企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战略、知识和理性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重要生存法则。如何在纷繁的管理流程中删繁就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一招制胜,提升企业可持续增长力,加强自身经营力成了每位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关键问题。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自己经营企业30余年、做管理教育工作17年洞察到的经验提炼为“取一舍九”的经营管理哲学。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论”逻辑,简单、直接地讲解了企业经营各个环节中的第一本质,从“战略、价值、组织、产品、用户、营销、财务”7个方面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辅以鲜活的案例,帮助读者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洞察企业经营的真相,产生从获利思维到成本思维和价值思维的转变,聚焦企业经营本质,回归企业发展实践,击穿企业发展瓶颈,实现企业经营的永续发展。

李践 322读过
大医·破晓篇
会员

《大医·破晓篇》是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挽亡图存、强国保种,这是医者在清末变局中的一声呐喊。大医若史,以济世之仁心,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零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马伯庸 1.2万读过
枪炮、病菌与钢铁

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退等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社会阶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优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优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历史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致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优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界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深耕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到关注人类社会与命运的思想者,戴蒙德从科学、历史、社会的交叉点探究地理、人类与未来,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传统的转向——从专业性转向思想性,他依仗多学科的视角和丰富的游历经验,追思人类历史的发展路径,从中寻找经验与教训,试图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