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简介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个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可能是因为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得过于严苛,华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13岁时,父亲抛弃家庭,母亲卖掉了农场,带着华生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在格林维尔,同学们有意无意地嘲弄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加上早期家庭教育的失当和离异,华生渐渐变得异常敏感,平时情绪低落,学业表现也非常糟糕。因为这种敏感、极端的脆弱特质,他还曾因两次行为过激而被捕,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一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少年时期的华生,可谓苦闷至极。

16岁时,华生按照母亲的期望,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曼大学选修神学,但是不久就转修了哲学。华生在大学期间开始刻苦学习,五年后,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他在一所只有一个班级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后来,他听说自己过去的哲学教授戈登·摩尔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就写信向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瑞恩尼·哈柏请求免费入学,与此同时,他也请福尔曼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推荐信。不久,芝加哥大学就录取了他。起初,华生师从约翰·杜威学习哲学,后来在心理学家安吉尔的影响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决定转系,师从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和生理学家亨利·唐纳森。为了使学业维持下去,华生在芝加哥同时打几份零工,包括看门、在实验室照管白鼠、在宿舍当服务员。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华生于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芝加哥大学教实验心理学,经导师杜威、安吉尔的推荐,担任了学校的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4年,华生和玛丽·伊克斯结婚。1908年,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发来邀请,请他担任实验室主任,还有高薪的许诺,于是他应邀而至。

在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期间,华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颇有建树。1913年,他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个行为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心理学观点,这篇论文后来被认为是行为心理学诞生的宣言。1914年,他又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这本书根据1913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前后八次的演讲记录编纂而成,至此,其行为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心理学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他本人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1918年,华生在航空部队信号部门工作了一年,并在1918年开始对幼儿进行研究——这是以人类婴儿为被试对象的最早尝试。1919年,华生的代表作《行为心理学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他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心理学理论体系。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华生和他的学生兼助手罗莎莉·雷纳陷入婚外恋。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华生的妻子玛丽假装不舒服,离开后潜入罗莎莉的卧室,发现了华生写给罗莎莉的多封情书。因婚外情的暴露,两人的离婚事件登上了报纸头版。1920年,华生被霍普金斯大学要求辞职,他和玛丽也在1921年离婚。被迫离开学术界的华生,经朋友引荐进入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工作。期间,他还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柯柏同盟学院做过很多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讲座,反响热烈,其代表作《行为心理学》也在1925年出版后多次再版。1946年,华生退休并搬到乡下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农庄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享年80岁。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影响力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在这之前,是以威廉·詹姆斯为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占据主导。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其学派任务是对意识状态的“适应功能”进行描述和解释。詹姆斯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为“意识流”,人和动物的灵魂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机能派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而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永不停歇的状态,詹姆斯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主要有:灵魂就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而意识是经常变化的;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是源源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等。不过,詹姆斯最为得意的创作还是他的“内省法”。

内省法对研究人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关系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关的。但是,心理学研究又不能仅用内省法而妄下结论。因为人对于自己心灵或者心理状态的自我观察报告,都是在内省之后通过回想得出的,而回想的准确程度非常低。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有的是可以感觉到的,有的是尚未感觉到的,尚未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根本不可能进行内省,即使是意识到了的心理活动也未必能做出精确的报告,甚至不愿报告或者提供虚假报告。因此,“内省法”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也预示着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已经脱离实际而走到了虚妄的边缘。很快,心理学界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批判者,在众多批判者中,行为心理学学派逐渐获得了人心。行为心理学家将“意识”这个概念从心理学中剔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他们主张用客观的实验去研究心理学,而不是靠不切实际的“内省”。行为心理学强调客观,也就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行为心理学颠覆了以前所有强调意识的心理学学派的思想,同时,行为心理学家也从心理学角度发动了一场对唯心主义的有力批判。

总而言之,行为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存在和发展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它一直都是心理学界的最先进思想。行为心理学使心理学真正脱离了哲学和神学,推动心理学向成熟的科学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当然,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行为主义的很多理论也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其中的S-R理论很片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变迁,行为心理学再一次被否定,就像以前行为心理学否定机能主义一样。不过这也证明,心理科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内部矛盾的化解而更新。

行为心理学的兴衰告诫人们,作为心理科学研究人员,只有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正视当前心理学中存在的局限,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才能让心理学经久不衰。

为你推荐
刺客信条(全13册)
会员

超级游戏大作官方小说,穿越东西方古文明,亲临真实历史至暗时刻,刺客信条为自由而战!《刺客信条:启示录》《刺客信条:遗弃》《刺客信条:兄弟会》《刺客信条:秘密圣战》《刺客信条:大革命》《刺客信条:黑旗》《刺客信条:文艺复兴》《刺客信条:底层世界》《刺客信条》《刺客信条:异端》《刺客信条:起源.沙漠誓言》《刺客信条:奥德赛》《刺客信条:英灵殿》。

工业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应用场景与前沿案例
会员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一些工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工业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应用场景与前沿案例》是《工业4.0》一书的作者乌尔里希·森德勒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对工业人工智能做了科学严谨的定义,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球开启的新工业化进程,列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一系列应用场景,介绍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平台、制造业互联网等新的商业模式。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西门子、ABB、达索系统、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工具实验室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实战应用与科研成果的一手资料,为还在摸索中前进的国内企业提供了企业的核心经验与方法。《工业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应用场景与前沿案例》适合政府决策者、国内制造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工业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人员参考阅读。

大医·破晓篇
会员

《大医·破晓篇》是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挽亡图存、强国保种,这是医者在清末变局中的一声呐喊。大医若史,以济世之仁心,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零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马伯庸 1.2万读过
帖木儿之后:1405年以来的全球帝国史

1405年,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去世。这不仅造成了帖木儿帝国的崩溃,自成吉思汗以来,草原帝国主导整个欧亚大陆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全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的兴起”——这些名词构成了人们解读近现代全球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但在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看来,世界历史的重心是欧亚大陆而非海洋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世界来说,1405年才是多元化的全球现代历史的开端。帖木儿霸业的溃败,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与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欧洲在数百年里都感受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巨大压力。这种漫长的动态均势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欧亚革命”的来临……这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由来的历史巨著,跳出欧洲视角,全方位俯瞰了1405年以来的世界舞台,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得这600年的世界历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

枪炮、病菌与钢铁

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退等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社会阶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优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优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历史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致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优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界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深耕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到关注人类社会与命运的思想者,戴蒙德从科学、历史、社会的交叉点探究地理、人类与未来,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传统的转向——从专业性转向思想性,他依仗多学科的视角和丰富的游历经验,追思人类历史的发展路径,从中寻找经验与教训,试图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